这一天,凯雷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的表现还算好,以22.05美元报收,与22美元的发行价基本持平,市值约61亿美金。从1987年初创至今,25年间,凯雷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其管理的资产规模1470亿美元。
去年9月6日,凯雷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IPO申请,由于市场环境波动等因素,一直延迟至今。 而早在2007年的时候,外界就听到关于凯雷上市的消息,随后日益严峻的金融危机导致计划搁浅。但凯雷IPO只募得7.61亿美元,和黑石IPO时候76亿美元的募资规模相差十倍之多。
在此之前,凯雷的创始人兼联合CEO大卫·鲁宾斯坦几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曾公开探讨过PE投资机构上市的必要性,尽管他一直未公开表示过凯雷要上市。
1987年成立之初,凯雷还是一个只有一项投资产品并只投资于美国的很小规模的PE投资机构,资产管理规模不过500万元。
这25年间,凯雷是如何实现“滚雪球”般的急剧膨胀的?
起家:从小PE到多元化资产管理平台PE
凯雷的“滚雪球”路径中,“多基金、多地区、多行业”的多元化战略,使凯雷起到了跳跃式发展。
实际上,多元化并非凯雷的独创。
纵观欧美的一些大型PE,包括黑石、KKR、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LLC)、3I等,他们已不再是单纯的PE
投资机构了,而是同时管理着对冲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或其它业务的多元化资产管理平台。
此前,大卫·鲁宾斯坦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大型PE之所以能聚集更多资本开展多元化业务,是因为它们的品牌让投资者放心。
从凯雷的利润表来看,尽管分支众多,但在金融危机中,凯雷还是遭遇到了不小的损失,其在2008年的亏损高达6亿美元,但也正是多元化的布局,让凯雷快速度过金融危机,2009、2010年进入持续增长阶段。
凯雷不仅仅是一家擅长投资企业并购业务的基金管理人,其首先擅长的是在自己的行业内并购。成立以来,凯雷自身完成的大大小小的并购近百个,这些“收购”,让凯雷快速吸纳了全球一流的基金管理人才,使得其可以“替代投资基金的经理”,而不仅仅是PE投资公司。
从投资回报来看,凯雷的表现足可以用“优异”来形容。截至2011年底,凯雷旗下PE部门毛内部收益率达31%;实物资产部门的毛内部收益率为29%;母基金解决方案部门的毛内部收益率为10%。
这得到LP以实际行动的支持。在2003年-2011年间,凯雷资产管理规模的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2%。其中,由财富基金LP承诺的资金总额增长195%,公共养老金LP承诺资金总额增长134%,高净值投资者LP承诺资金总额增加64%。
这个成绩,与当年凯雷推行的那场战略转型不无关系。而事实上,在凯雷的发展史中,如何快速用好政商两届的人脉资源,又及时在面临危机之际,快速拓展新的资源,这种具有政治家视野的战略敏感性,也是其竞争力之一。
成立之后的最初10多年里,凯雷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1998-2003年间,凯雷邀请了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出任凯雷亚洲顾问委员会主席;1993-2005年间,前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担任过凯雷的资深顾问和合伙人;2001-2004年,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也曾担任凯雷欧洲分公司主席。这些政界要人在凯雷的交易案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凯雷也因此获得“总统俱乐部”的称号。
发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成为凯雷的转折点。那时,本·拉登家族是凯雷的投资人,凯雷投资的防务公司因“9·11事件”获得订单,时任总统布什的父亲老布什恰恰是凯雷的顾问,这些复杂的关系让凯雷遭遇空前的危机。
“9·11”后,凯雷开始了一个被称作“伟大试验”的战略转型:向专业化转型,向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转型。
凯雷先是将团队中的政界人士辞退,转而引入备受人们尊敬的IBM前董事长兼CEO郭士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董事长阿瑟·莱维特、通用电气前副董事长大卫·卡尔霍恩及时代公司前主编诺曼·珀尔斯坦等人;后又将资金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基金中去投资,投资种类也从PE逐步扩宽至房地产、抵押债务凭证等多种业务。
但业绩和品牌声誉突出,就一定得走多元化路线吗?华平基金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其联席总裁Charles R. Kaye解释说,他们喜欢继续当(PE)投资者,而不希望迈向多重资产管理的道路及上市。
而大型PE机构向多元化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上市的憧憬。
2007年2月,资产管理公司Fortress率先在美国上市,同年6月,黑石在纽交所IPO,2008年,KKR又宣布将通过与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上市的投资基金合并,实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虽然凯雷“从未公开表示过要上市”,但在2010年,大卫·鲁宾斯坦就表达过PE机构上市可能享受到的好处。
他认为主要有这样几点:其一,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可以满足PE机构对资金的需求;其二,这些资金有助于PE机构留住和招聘员工,尤其是当竞争对手有资金来吸引人才的时候;其三,大型全球性PE的创始人大都到了55~65岁之间的年龄,他们希望将自己创建的企业货币化,而IPO是可以实现货币化的不错方式。
而统观这些已上市的PE机构,他们无一例外都在走多元化路线。
在投资银行任职的分析师Michael Kim分析,由于私募基金是一个周期性较强的行业,特别是在经济不稳定的时候,而诸如房地产和对冲基金业务就能为拟上市的私募基金带来互补作用,因为这些业务可以为公司带来稳定、可靠的收入,进而给投资者带来更有确定性的回报。
凯雷最早的发起人是史蒂芬·诺里斯(Stephen Norris),他在担任Marriot收购兼并公司的税务负责人时,发现收购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的公司能够合理避税,这让他决心投身于PE(私人股权投资)业务。
25年来,PE投资一直是凯雷最核心,规模最大,也最有领导地位的领域。目前,其PE投资部门共拥有26只基金,管理资产规模550亿美元(新兴市场为100亿美元),在凯****理的所有资产中,规模占比近四成。
并购基金又是凯雷PE投资业务的核心,早在1990年,凯雷就成立了第一只美国收购基金(Buyout fund)。而当黑石、KKR还在聚焦大的并购项目时,凯雷已经开始关注增长型企业的股权投资。2000年,凯雷成立了亚洲增长基金,在中国、韩国、印度等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发掘当地各行业的新兴领导者。截至2011年6月30日,凯雷旗下拥有16个并购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约达510亿美元;9只增长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为40亿美元,分布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三个地区。
凯雷显然没有满足于PE领域的投资。进入21世纪的凯雷,将产品多元化排上日程。凯雷创始人兼联合CEO大卫·鲁宾斯坦就曾表示,要将凯雷打造成一个类似于高盛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和高质量的资产管理机构。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在本世纪的头一个十年里,凯雷逐渐将产品从PE拓展至实物资产、全球战略性金融投资两个新领域。2011年,凯雷又收购了全球最大的PE基金管理公司之一AlpInvest60%的股份,组建了第四大业务部门:母基金解决方案。
至2011年6月30日,凯雷实物资产、全球战略性金融投资和母基金解决方案部门的资产管理规模分别约达310亿美元、220亿美元和450亿美元,在凯雷总资产管理规模中分别占比21%、14%和29%。
在产品多元化的过程中,凯雷亦将投资触角延伸至房地产,科技及商业服务,能源及电力,电信及传媒,工业,医疗,消费及零售,航空及防务,运输,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从地域上讲,过去的20多年于凯雷而言,也犹如一支不断国际化,又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断本土化的进行曲。
从1997年起,凯雷就开始了地域扩张,先后进入欧洲、亚洲、中东和南美市场,在这些地区设立办事处和基金。招股书显示,凯雷目前共在全球六个洲设立了33个办事处,共管理89个基金和52个FOF。
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无疑是凯雷极其看重的投资区域,尽管在中国,并购徐工未果之事,让凯雷一度成为最早在中国“撞墙”的“门口野蛮人”。凯雷最早入华是在2000年。那年,凯雷向携程注资800万美元,2003年,携程上市,凯雷获得了高达14倍的收益。之后,凯雷又在聚众、太平洋保险等中国投资案中获利颇丰。在华的十多年里,凯雷共投资了近50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5亿美元,是在中国投资最活跃、投资额最多的外资PE之一。
而凯雷的“三巨头”,也曾频频来华。其中,被称为“凯雷的心脏”的大卫·鲁宾斯坦几乎每年来华都接受本报采访,他认为中国经济有望在2035年超过美国,希望凯雷加强在中国的投资和布局,但同时也对中国本地PE的快速扩张表示了难得的“震惊”。
扩张驱动力
“滚雪球”25年: 巨鳄凯雷是如何炼成的?
挑战:后IPO时代利弊共存
但PE管理公司在二级市场否是一支受欢迎的股票?目前来看,似乎并不乐观。
黑石IPO曾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之一,发行价高达31美元。但截至5月4日截稿,其股价已跌去大半。资产管理公司Fortress的股价也从上市初的30多美金降至目前的3.62美金。
凯雷上市虽然没有其它公司诸如破发,甚至中概股流血上市的遭遇,但其发行价也较之前拟定的23-25美元的发行区间做了下调。从上市首日看,凯雷的股票在二级市场表现平淡。
澳大利亚投资公司Solaris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Timothy Ghriskey就表示,私募行业的股票并不是一类表现良好的股票。华平投资联席总裁Joseph P·Landy也认为,“这些公司走向了一个它们不具备传统基础的方向。”凯雷未来的股价表现能否让其高管团队如期实现目标?还不好说。
而在具体的投资业务上,凯雷也仍有改善空间。以中国为例,凯雷投资的中国森林(China Forestry)与艾瑞泰克(China Agritech)都因被控欺诈,股票已分别被香港和纽交所停牌。
凯雷投资的另一家公司江苏圣奥也传出逃税丑闻,并且,凯雷委任的新管理层与圣奥老员工之间也爆出矛盾。前不久,凯雷投资的安信地板也被卷入“毒地板”风波。
对于凯雷这样一个具有国际声望的投资机构来说,投资水准可能毋庸置疑,但在其急剧扩张的过程中,有必要思考的是,如何实现更细致化的投资和管理?毕竟,它是要向LP负责的。
另一个现实情况是,PE管理公司IPO之后,面对股价波动的压力增大,对短期投资回报的压力可能会表现得更为迫切,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长线投资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