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银资本董事长 熊钢
澳银已完成与华澳资本的合并,这是在11月份投中集团2014中国投资年会上,熊钢现场披露的消息。
两家机构的合并动议由来已久,持续一年多的合并大幕终于赶在年内落定,合并后的联合机构统称“澳银资本”。
风险投资行业中今年投资人单飞案例不断,澳银资本逆势而动的做法颇为引人注目。熊钢对此并不以为意,股权收购早在去年便已完成,内部并不需要耗费更多整合成本。
2014年澳银资本进入收获季,先后10个项目退出。值得注意的是,自2003年至今,稳扎稳打的澳银资本总共投资项目不过50家,旗下60%的项目实现有效退出。
这个数字很有代表性地说明了澳银资本此前投资策略核心:精选,长期,稳定。
作为主体接受华澳资本的并入后,澳银内部也会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动。以传统人民币基金模式运行5年,华澳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认识更加深入,风格也更主动,熊钢认为,落实到合并后的澳银资本中,无疑将优化其项目挖掘力度和投资结构。
合并华澳的3层内在逻辑
此次合并一方的华澳资本成立于2009年,发起人包括澳银资本、中国风投以及作为区域性产权交易机构的深圳联交所。
据投资中国记者了解,早在去年,华澳资本主要股东之一联交所因业务整合需要而提出退出,这使得华澳必须寻求股权结构调整。
而澳银资本和华澳在此前几年产生过很多实质性协同,比如第一只基金才一个多亿的规模中,澳银的配套资金近5000千万。因此在股权变更过程中,澳银资本与华澳投资团队顺理成章地共同完成了华澳资本的合并。
在熊钢看来,此次合并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在资本结构,投资配置,投后管理这三个层面上资源与能力匹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所有投资的根源。因此以澳银资本的视角来看,华澳资本运作的5年,是澳银对中国资本市场和华澳团队的一个深入观察的过程,“5年下来就必须决定何去何从,要么往前推动,要么进行结构性调整。”
5年前华澳的首支基金也是澳银资本第一次参与发行人民币基金。华澳资本的LP以高净值人群为主,结构相对分散,同时对投资周期要求则很短,这显然与澳银资本的运作特点截然相反。
也正因为如此,熊钢将其视为对澳银来说非常难得的运作经验。
比如,完全以传统人民币基金模式运作的华澳对国内资本市场的理解深刻,同时对项目的挖掘力度较强,此外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华澳也并未采用澳银已经成型的数据量化手段,对项目介入程度更深。
熊钢坦言,澳银资本由于自身家族资本属性较强,此前投资风格始终偏保守稳健,华澳投资团队这种挖掘和介入更深更强的投资风格,对平衡澳银资本的现有投资业务将很有裨益。
“我不认为主动投资是什么坏事,必须去尝试。另外澳银70% 以上的资本用于FOF投资”,熊钢认为,华澳的投资模式移植进来之后,同样会对澳银资本整体投资结构形成优化。
此前华澳资本作为GP通常对基金出资有限,往往在5%-10%,将其放入熊钢的投资体系中,会造成干预力下降。双方整合之后的第一步,熊钢便准备将GP在基金中的出资提高到核心资本地位。“核心资本地位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我们的出资要到一定份额,二是长期性对零散资本的优化。”
如此,在澳银资本的基金中,GP对LP的契约的保障性更高,熊钢甚至表示,如果达到设定的时间等条件,即便基金还没到期,也可以允许LP退出。“只有澳银资本的核心资本可以做到这一点,只有合并后,才能实现更大力度的投资干预。”
4亿美元基金的循环玩法
在国内风险投资机构中,澳银资本的气质颇为独特,组建于2003年的这家公司无疑是这片市场上的先行者,这是一家多数项目集中在A轮的VC,十多年来步伐稳健,却也鲜见超高回报的明星项目。
其实放在前文所述的一个数据中会更易于理解,包括运作五年的华澳资本在内,澳银历年来旗下项目共计70余家,其中20家来自华澳。澳银从来没有尝试过以大基数,高风险的方式去追求单一项目上的高回报。
在熊钢看来,资本结构决定投资结构,从LP层面上的定位决定了整个机构最终通过项目投资体现出的风格。
鉴于家族信托基金的早期背景,澳银资本始终定位于解决LP长期,稳定的投资诉求,这种家族资本为主的结构也决定了基金的投资诉求和管理诉求。
“澳银的GP一定是最大的LP”,熊钢表示,前端的投资业务就要以时间换空间的,甚至宁可承受短期较低的账面回报。而拿到成百上千倍回报明星项目的前提更多在于运气,而不是投资因素,在不具备被投企业大基数的前提下,澳银资本旗下项目最高回报纪录来自框架传媒,30倍。
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澳银首要追求的就是本金的安全性,另一个比较惊人的数据在于,澳银旗下的50个被投企业中,没有一个亏损项目。“最烂的项目现在也能持平,这种情况下会降低顶端的收益率,但能提高底层的厚度。”
这一成绩背后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来自于多年来不断优化的量化风险投资模型。
风险投资需要技术创新,投资研究、干预、决策的系统化、模型化和智能化,这是澳银的目标——把模式化的东西用IT提高效能。
这其中涉及三个阶段的进阶:
第一,经验系统化,把片段性的投资研究上升为持续性的,长期的;
第二,系统模型化,从定性化、经验化上升为定量化、模型化的投资模式为主,不是以经验为主,而是以数据为主;
第三,模型IT化,投资分析过程大部分在IT系统中完成。
熊钢指出,企业团队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对于核心团队的评估除基本模型之外,引入第三方人力评估模型系统同等重要。澳银资本内部对模型进行过测试,结果显示其中70%的判断被投资经理接受,但仍有30%偏差。
以双系统交叉判断后,当结果偏差较小时,人为干预会相对较少,而一旦偏差过大,投资团队会展开人为干预。
这种干预能力则可以回溯至资本结构层面,多年来澳银资本的外币基金始终维持在4个亿上下,只有4个主要的LP,熊钢坦言这是自身战略考量,“资本结构一定要优化,最好的VC结构是核心资本为主,才有机会持续耕耘的同时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