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创业,或者在创业。而创业又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如果有人合伙一起干很多时候确实可以减少很多阻力。最近在看到果壳同人于野(万维钢)的《弱联系的强度:人脉、信息和创新》的文章的时候 ,我看到他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建议:
社会学家 Martin Ruef 问卷调查了 766 个在斯坦福大学获得 MBA 学位,然后又曾经至少尝试过自己创业的“企业家”,他想从中发现弱联系和创新的关系。Ruef 统计了这些 MBA们所创办公司的人员构成和信息来源,并且使用各种办法评估这些公司的创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了新产品或者新的销售手段,是否打入国际市场,有多少专利等等。
Ruef 发现,这个创业想法来自与家人和朋友这些强联系讨论的,只占 38%。而来自与客户和供货商这类商业伙伴这些弱联系讨论的,则高达52%。另有人则是受媒体或专家启发。可见好想法来自弱联系这个定律从创业之初就管用。
而 Ruef 使用一个创新评估模型发现,弱联系团队的创新能力差不多是强联系团队的 1.18 倍。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团队成员在此之前从来不认识,那么这个团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更高一点。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 Gompers, Mukharlyamov, 和 Yuhai Xuan 发了一篇名为《友谊的代价》的论文,这篇论文考察了 3510 个风险投资者,以及他们在 1975 到 2003 年间 11895 个投资项目。两个风险投资者中如果有一个是名校毕业的,其投资的这个公司将来能上市的可能性会提高9%。如果他的搭档也是名校毕业,则提高11%。所以按能力选搭档,哪怕你把能力简单地用学历代表,都的确能增加成功概率。可是如果选一个以前跟你在同一个公司干过的同事搭档的话,会让风投成功的可能性降低18%。如果选校友,降低22%。如果选“族人”,降低 25%。
广泛的取样调研得出了一个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规律:与熟人合伙成功的概率低于与弱关系人合伙。
联系 Martin Ruef 的问卷调查和《友谊的代价》论文可以看出,这一规律的实质是熟人之间信息的同质化趋势和视野局限性与弱联系人相比负面影响会更突出,特别是针对创业者而言,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对任何行业发展的影响。叶芝在形容20 世纪时说:“看得见的世界不再是真实,看不见的世界不再是梦想。”这同样也适用于 21 世纪——信息时代。
弱关系理论在 Twitter 可谓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验证,一些前沿者对信息的渴望或许可以用 hong 大(lordhong)的话形象阐述:如果每天能把 Google Reader 的未读条目降低到999 ,我就觉得很满足了,一直都觉得一天 24 小时不够用。信息更新之快,可以用“如其运转,则已过时(if it works ,it’s obsolete)”来形容。
如今许多大红大紫的社交服务,也无不是这一理论的有力佐证:Facebook 的订阅功能,微信的公众平台。172天翻番的成就,足以证明微信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事实上这一说法并不科学,因为互联网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变的只是信息接收的终端)领域的成功,对我个人而言,也非常喜欢认证媒体(比如爱范儿 XD)的推送文章,可读性和想读心具备,对信息的了解相比其他社交平台而言方便而全面。
三个美国研究人员,Eagle,Macy 和 Claxton 根据人们的通话记录绘制了一个社交多样性——经济排名曲线:
结果显示,越是富人越容易跟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人联络,而且阶层多样性要比地区多样性更重要。
对于创业者而言,影响未来成就的除了激情外,信息也是关键,所谓“别跟熟人合伙”,其实是别跟信息同质的人合伙,要知道熟人合伙成功的国内外可不乏其人:譬如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雷军和求伯君。
如果两个人合伙不能建立一种各方面互补的关系,很难走长远。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创业合伙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下其实也是在打一个信息牌,怎样整合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彼此的信息圈子,减少创业成长的阻力,发展起来成功率就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