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发布时间:2024-12-05 14:21:31 来源: sp20241205

原标题: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发展好绿色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聚焦“双碳”目标,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其中,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创新体制机制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在气候投融资、碳市场建设、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造了条件。

建设统一的全国碳市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中国的碳市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强制碳市场;二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即自愿碳市场,两个碳市场各有侧重、独立运行、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近期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

其中,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5月1日迎来专门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据介绍,碳排放权交易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政策效应初步显现。

“碳市场形成的碳价,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参考,促进了气候投融资工具创新,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投融资提供了基础支撑、资金支撑。”赵英民说。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近年来金融部门持续开展探索,目前已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服务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4年3月末,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个货币政策工具的余额分别为5140亿元、2641亿元。截至2023年12月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

“聚焦重点,国家开发银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该行有关负责人说。一是服务降碳,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将碳减排效应纳入贷款审批要素,目前已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超1100亿元;二是服务减污,加大对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支持县域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三是服务扩绿,支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国家储备林等重点领域发展;四是服务增长,截至2023年12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超2.5万亿元,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

丰富产品服务

“绿色金融要乘势而上、先立后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该局已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接下来要聚焦“双碳”目标,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其中的重点工作是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探索绿色保险费率调节机制,推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绿色产业和技术等领域的绿色保险业务发展。

“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要把坚守职能定位与做好‘五篇大文章’相结合,重点做商业性金融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述负责人说,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探索政策性金融工具服务模式,立足自身定位,为科技、绿色、农业、养老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国开行上述有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已积极参与气候投融资试点,并出台差异化支持政策,累计授信超600亿元。“此外,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探索生态环境外部性效益内部化的金融支持路径。”

作为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的重要渠道,绿色债券的发行与创新工作正在有序开展。5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发行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募集的资金将专项用于清洁交通、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的绿色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行的承销商全部为“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BRBR)成员。2017年,工商银行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BRBR),截至目前,已覆盖73个国家和地区的172家成员和观察员机构。“借助本次债券发行,工商银行携手BRBR中外方伙伴,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具体来看,该债券包括3年期美元浮息、3年期离岸人民币固息、3年期欧元固息3个品种。

接下来,金融管理部门还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再融资,募集资金用于绿色低碳项目的建设运营;支持清洁能源等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产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研究推进绿色资产管理产品发展。

加强协同合作

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需要发挥合力。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金融管理部门、生态环境部门、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要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加强统筹谋划,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

记者获悉,接下来,有条件的地方将依法率先出台地方性绿色金融法规,以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立法,促进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

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区域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近期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稳步有序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和改革路径,做好试验区的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有序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升级扩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建立气候友好型投融资体制机制。

除了顶层设计,四方面具体工作也将稳步开展。一是推动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分阶段、逐步扩大我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二是利用好生态环境有关机构和单位的专业性优势,强化在碳核算、第三方评估认证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三是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助力碳市场建设;四是加强政、银、企三方融资对接,建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项目联合推介机制”。

“未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先易后难的原则,综合考虑行业的碳排放量、数据质量基础、减污降碳协同、行业高质量发展等因素,优先纳入碳排放量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数据质量基础好的重点行业。”赵英民说,扩围工作将把握好节奏、力度,科学合理确定不同行业的纳入时间,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记者 郭子源)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