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守疆卫国的峥嵘岁月——走进改设后的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11-18 16:43:00 来源: sp20241118

  新华社香港9月3日电(记者褚萌萌)蓝色的军帐图案下,左边是红色的“抗战”二字,右边是湖绿色的“海防”二字,显示出香港的古代海防史及近代抗日战争史与国家历史紧密相连。这是改设后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的新标志。

  这是改设后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的新标志。新华社发(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供图)

  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之际,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焕新揭幕。该馆是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分馆之一,前身为香港海防博物馆,活化自1887年建成的鲤鱼门炮台。这里地处港岛东北角,自古以来是香港守卫国家南大门的重要交通水道和战略地点。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这项改设举措,旨在推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当日的揭幕典礼上,李家超表示,该馆将成为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让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市民认识体会艰苦的抗战岁月和抗日英烈的贡献。

  9月3日,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张锐森(中)介绍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展览内容。新华社记者 褚萌萌 摄

  改设后的博物馆延续了关于香港海防历史的介绍,增设大量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新设的抗战主题展厅,包含“声影说抗战”“日本侵华·携手抗敌”“日军侵港”“抗日游击队与敌后活动”四个部分,展出众多文物、历史图片及一系列多媒体节目,如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经典抗战电影选段等,全方位介绍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敌后活动以及香港社会各界支援抗战的事迹。

  走进博物馆接待大楼,可见右侧墙上列满115个值得铭记的姓名——在日占时期牺牲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员,旁边还贴有特区政府授予大队的嘉奖状复制品。参观者可以在一块电子屏幕上为革命英烈敬献鲜花,表达敬意。

  9月3日,观众参观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揭幕后的首个专题展览“携手抗敌:东江纵队在深港地区的抗战活动”。新华社记者 褚萌萌 摄

  “再会吧,香港!你是旅行家的走廊,也是中国渔民的家乡……”在揭幕典礼前,89岁的林珍应在场参观者之邀,唱起了令她至今记忆犹新的《再会吧,香港!》。这首由田汉作词的歌,记录了当年南粤大地发生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文化名人大营救。

  “我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能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奋斗中尽到公民义务,感到很幸运。”身为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的林珍说,“我要和当时并肩作战的同志一起回忆、讲述,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对于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并且将这段记忆一代代传下去。”

  林珍向博物馆借出自己于2015年获颁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作为揭幕后首个专题展览的重点展品,以体现港人在抗战中的历史功勋。

  这一专题展览名为“携手抗敌:东江纵队在深港地区的抗战活动”,由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深圳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及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共同筹划,聚焦东江纵队在深圳和香港的抗战活动,展现两个血脉相连的兄弟地区共同抵御外侮的艰苦历程,展期至明年7月2日。

  除林珍的纪念章外,该展览还展有老游击战士们所用的布袋、毛毡、手枪及东江纵队出版的机关报《前进报》等。深圳多家机构也借出珍藏,例如深圳美术馆的馆藏《东江百日杂忆》,这是漫画家丁聪为纪念文化名人大营救而创作的一系列漫画。

  9月3日拍摄的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揭幕典礼上的民乐演奏。新华社记者 褚萌萌 摄

  自去年10月起,深港两地就为策划该展览开启紧密合作,双方人员相互访问考察,并召开多次研讨会议。

  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张锐森介绍,由于物品在战火纷飞中保留下来并不容易,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在改设及策展时面临展品数量不足问题,为此馆方积极协调香港本地博物馆及文物收藏家的藏品,还与内地一些博物馆取得联系。

  为进一步结合公共资源和民间力量深挖香港抗战历史,该馆自揭幕之日起开展为期一年的“抗战文物征集行动”。张锐森呼吁市民踊跃捐赠相关物件及照片等,为策展及研究人员提供更多一手资料。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馆长张雅茵介绍,该馆近期还将推出一系列公众活动,以增进市民对抗战历史的认识,包括今年国庆当天与多个青少年团体一起举行升旗典礼暨步操表演,以及多场专题讲座、历史考察、手工工作坊及巡回展览等。

(责编:刘叶婷、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