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21:21:05 来源: sp20250101
都兰县宗加镇诺木洪村村民正在晾晒枸杞。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初冬的高原,大地宛如打翻了的调色盘:雪山像白玉般透亮、收割完的青稞地金黄无边、洁白的羊群宛如珍珠点缀其间……一颗颗鲜红的枸杞,则为这斑斓景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红,渲染了高原初冬,也映照出产业的蓬勃。
近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以打造“全国最大有机富硒枸杞生产基地”为目标,树品牌、抓品质、接市场、夯基础,加快推动枸杞产业发展,先后荣获“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级枸杞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多项殊荣,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一体化、品牌化的良好态势。
种植规模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走进都兰县宗加镇,仿佛一头扎进了枸杞的海洋:田野里,枸杞地向远方延伸;晾晒场上,一片片枸杞红得亮眼,一阵风拂过,空气中都溢满枸杞的鲜甜。
拎着篮筐,53岁的种植大户丁灵正在地里忙活。“今年承包了80亩地,全都种的枸杞,眼下虽然采摘结束,但果树保养却不能落下,别看现在枝头光秃秃的,采摘旺季,一天光鲜果就能摘上千斤。”见记者走来,丁灵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随手摘下几颗依然挂在枝头的枸杞果递给记者,“今年果子长得挺好,行情更不错,采一茬、卖一茬,一亩地保底收入5000元。”
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特殊的气候条件为都兰县枸杞种植造就了天然优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达21.33万亩,占全省枸杞种植面积的1/3,占海西州种植面积一半以上。枸杞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
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背后是科技种植。“80亩的枸杞地,平常只需要10个人打理,旋地、除草、病虫害防治都实现了机械化,咱还用上了无人机。”听到记者对枸杞口味的赞赏,丁灵敞开了话匣子,“品种选育、苗情管理、土壤肥力等,都由省、州、县三级的科技特派员提供‘保姆式’服务。就拿浇水这一项来说,水渠修到地头上,黑色的管道里水肥一体,精准滴灌到每一棵枸杞树,保证营养的同时,还避免了漏肥现象,既节水,又节肥,省力省心。”
火红的枸杞,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让越来越多外来务工者尝到了增收的甜头。为满足企业、枸杞种植大户在采摘时的用工需求,都兰县发挥69个基层就业服务站作用,搭建枸杞采摘用工供需对接平台,实时推送务工需求信息,有效促进供需对接。
“每年从7月到10月,一天采摘费能挣200元。”47岁的赵彩娥家在甘肃平凉,今年是她来都兰县采摘枸杞的第四年。随着手指翻飞,一颗颗枸杞被装入筐中,“包吃包住,3个月能挣将近2万元!”
“目前有来自河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份的近4万名工人到都兰县采摘枸杞。我们不断强化用工供需对接、加强就业指导、开展技能培训,促进枸杞经济与劳务经济相得益彰。”都兰县委书记刘贵尧介绍,“我们还结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在10个绿洲及周边的沙化土地上发展枸杞经济林,兼顾生态防护和经济效益,让绿色在干旱的柴达木盆地不断延展。”
加工精细化,绿色有机名片越擦越亮
一颗枸杞,能有多少种变身?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在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的展厅里,枸杞原浆、冻干枸杞、枸杞白酒整齐排列,枸杞籽油软胶囊、枸杞叶茶、枸杞花蜜让人大开眼界。
“枸杞浑身是宝,枸杞果可以药食两用,枸杞叶可以泡茶,枸杞籽可以榨油,枸杞树的枝条是很好的饲料,我们现在以‘吃干榨净’为目标,在小枸杞身上做‘大文章’。”管委会主任刘华伟说,“就拿干果来说,以前是混在一起卖,现在按大小、干湿程度等指标分为5个等级,分类销售。前段时间,都兰翔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最好的鲜果枸杞进行锁鲜加工,虽然一亩地只能摘出几十斤这样的枸杞果,但一斤可以卖400多元,还供不应求。”
从卖枸杞果到卖枸杞产品,理念变化引领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价值不断提升。据介绍,都兰县几十家枸杞企业已建成制干、色选、包装等生产线,形成了集种植、管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和有序竞争的良性发展体系,开发出冻干枸杞、枸杞汁、枸杞籽油软胶囊、枸杞酒等系列产品,枸杞产业正向着更加高效、安全、循环、集成的农业绿色发展产业体系迈进。
南邻三江源国家公园、北靠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纯净”是都兰县的一张靓丽名片,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促进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都兰县在“绿色有机”上下足了功夫。
“我们大量收购周边牧场的羊板粪,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料用到地里,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团粒结构和持水保肥能力,也为更多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51岁的杨明,是都兰庄奇枸杞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今年公司种了600亩枸杞,还与周边一些农户签了协议。“通过‘公司+农户+订单’的模式,我们坚持对土壤进行定期化验,根据化验结果提供配方肥料,在园区内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一户一测土、一户一配肥,实行严格统一的安全标准,公司生产的枸杞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破瓶颈、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绿色有机”为都兰枸杞的品质奠定了基础,也让种植户尝到了甜头,推动枸杞种植从分散型、粗放型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转型。截至目前,都兰县认证绿色食品枸杞种植基地8.5万亩,已通过国际知名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食品红果枸杞面积达4.41万亩,拥有8家有机农产品企业。
销售渠道多元化,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
摆上小板凳、撑起支架、放好商品,丁颖开始了直播。流畅地讲解、生动地展示,身后一望无边的枸杞地,成了直播的大舞台。从2018年到现在,丁颖在各个平台上的枸杞产品累计销售额达到5000多万元。
“卖了2000多单,销售额15万元。”4个小时的直播结束,丁颖亮出“成绩单”。从一名种植枸杞的农民,到远近闻名的直播主播,这位新农人有着自己的思考,“消费者对绿色、健康的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我们的枸杞品质好,好的农产品要有更好的销售渠道。”
销售渠道不断畅通,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依托“产业+互联网平台”,海西州枸杞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建成柴达木电商绿洲、青藏电商产业园等5个产业园,成立7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成137个农村电商服务站,集聚140余家电商企业,借助国内知名电商平台打造柴达木枸杞电商品牌店,带动100余种柴达木枸杞系列产品行销市场。
前不久,都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正式启动,标志着有机枸杞连片种植区域有了固定的农产品交易场所。“在交易中心,我们按照‘统一推介、统一加工、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物流’原则,健全‘质量追溯、价格信息、电商销售、物流转运’四大平台,不断完善全程标准化生产监管体系、有机认证体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产销可对接、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生产消费互信互认。”都兰县政协副主席、园区管委会兼职主任永阿说。
枸杞红映照产业旺。都兰县已涌现出大漠红、沃山农、御杞堂等11个商标,培育出青海大漠红枸杞有限公司、青海诺木洪农林产业有限公司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都兰县还以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支点,撬动农畜产业结构整体调整向优,突出“枸杞、青稞、藜麦、牦牛、藏羊”特色产业,引进培育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5家,开发生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40余种……
“我们将不断挖掘枸杞产业的特色禀赋,朝着有机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激活品牌链、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健全供应链,让都兰枸杞走出青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永阿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4日 1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