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5:18:09 来源: sp20241228
中华古典诗词以其高度的画面性、音乐性和意蕴性,成为独树一帜的文体,更以灵动的诗韵、雅致的诗意等美学特征享誉世界文苑。“气象万千尽是诗。”斗转星移,历数千载之演进,一首首诗,一阕阕词,就是一段段时代传奇。“人生百态皆作词。”诗词里有大漠孤烟、刀光剑影的江湖侠气,亦有杏花烟雨、杨柳枝头的红袖柔情,是讲述悲喜人生、探秘幽微人性的有效载体。简而言之,中华诗词包蕴万千,是一座可资不断开掘的富矿。
近年来,中华诗词的跨媒介再生产、再传播如火如荼。如果说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是诗词传播的显在力量,那么网络文艺这一新兴媒介则是一股巨大的潜流。无论是网络文学的叙事转化,还是网络影像的转译呈现,网络文艺正以多元的叙事载体、灵活开放的创意机制,与中华诗词不断碰撞交融,让中华诗词的斑斓与风姿在网络空间充分绽放。
“诗入小说”文学遗产在网络文学中得以继承
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诗词不仅是一种文体,还作为一种元素,融入其他文体之中。尤其是唐代文言小说开创的“诗入小说”这一新风尚,成为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古典小说这种具有史传传统的叙事文体也因此强化了诗的气质与韵味。而“诗入小说”这一文学遗产,也在当下的网络小说中得以继承。
一直以来,历史穿越类网络小说热度经久不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穿越”这一叙事模式自带的戏剧冲突。古今二元对立模式是制造和升级戏剧冲突的突破口,是不断产生创意的源泉。而中华诗词作为一种表征古典语境的文化元素,与穿越网文具有天然的耦合性,“诗入小说”自然成了历史穿越小说的不二选择。当然,网络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其交互性、想象性与媒介性等特质,必然赋予古典诗词一种全新的身份,令其开启新型的叙事与美学功能,从而打开不同于古典时代的叙事与美学空间。
在“诗入小说”的历史穿越网文中,穿越者凭借对后世知识的占有,成为“出口成章”“才气纵横”的诗词“大家”,从而驰骋于各种文才比拼的场合,甚至诗词还能成为武器,用以征战沙场、所向披靡。这种驾驭文才的自由恣意之感,既满足了网友的自我代入欲,又制造了震惊式的喜剧感。
网络文学作为流行媒介,拥抱中华诗词,是对中华诗词文化传播的助力;网络文学作为新兴媒介,融合中华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在古典时代,诗词进入小说,或为人物代言,或为摹景状物,其功能或是推动情节发展,或是议论抒情。应该说,中华诗词是作为叙事要素融入古典小说之中,总体上是为叙事服务。诗词的文体与美学特质融进小说,推动古典小说诗化的进程。与之相比,网文中的诗词显然消除了“叙述”之用,而是为网文的“故事”服务,“诗入网文”是作为“爽点”而存在,即带给网友“爽感”的桥段,诗的内容与小说的叙事通常并不相关,纯粹是穿越者的“道具”。因此产生了诸多批评之声,有论者认为“诗入网文”是拼贴游戏,是网络游戏道具规则的复制。确实,网文作家不能一味割裂诗词与小说叙事、美学追求的整体关系,应以整体思维拥抱诗词,取道历史经验并结合当下现实,提振诗词与网文融合的叙事之美与意蕴之美,因此“诗入网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线上鉴赏为中华诗词传播插上新翅膀
如果说诗入小说成了故事的点缀,与中华诗词文化的全面呈现还有一定距离,那么网络散文、短视频则以诗词品读的路径,从广度上展现丰富、多元的诗词世界。
21世纪之初,一些作家投身诗词鉴赏类散文随笔写作风潮,这批作品部分连载于网站,受到出版社青睐正式出版,后转载于各大文学网站,是早期借由网络传播的诗词品读类文艺形式。这股创作风潮与传播模式延续至今。其中不少作家大多出身网络,熟稔大众口味与网络写作特质,一改传统诗词鉴赏写作学术化的“高冷”模式,以大众的视角、亲民的口吻、通俗的解读、诗情画意的笔致,开创诗词鉴赏随笔的网络模式。尽管这种走俏市场的写作模式还有诸多瑕疵,但不得不说,这些网文很好地普及了古典诗词。
接棒而上的是短视频。短视频一出,即成为网络文艺家族中的一匹“黑马”,取散文随笔而代之,成为中华诗词网络传播的主力军,为之插上新的翅膀。各路网络高手齐聚短视频阵地,打破文字单一模式,结合短视频视觉化、轻便化优势,借用各种文艺形式演绎古诗词,包括“说唱+古诗词”“舞蹈+古诗词”“戏曲+古诗词”“小剧场+古诗词”“吟诵+古诗词”“沙画+古诗词”等,五花八门,热闹非凡。一时间,中华诗词成为短视频序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诗词短视频制作竞争激烈,脱颖而出者甚少。相对而言,比较好的中华诗词短视频,有着诗词网络随笔的影子,同样是抚慰人心的解读、真挚动人的情感、文采斐然的语言,同时还有独特的“慢”读视角,包括“慢”文本的选择、“慢”读的氛围和“慢”人生的领悟。显然,这样的视角是吹进大众心灵的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风。
短视频优胜劣汰、迭代更新迅猛,非专业的诗词解读已然无法满足当下多层次、细分化的市场需求,专业队伍开始进入短视频大潮中来,专业化、精确化的诗词鉴赏视频呼之欲出。这类短视频向诗人、诗史、社会史等方向延伸,引领诗词鉴赏朝着更为纵深的空间拓展。总体而言,诗词鉴赏类网络文艺一路进发,自我更新,形成古今融合、中西化用、专兼互补的良好格局,是中华诗词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
诗词纪录片走红网络展现中华文化深度
中华诗词既有浪漫主义的想象,亦有现实主义的记录,内蕴一个时代的自然风物、历史人文、精神品相等诸多信息,是时代的注脚。“诗史互证”历来为史家青睐,而纪录片纪实性的本体特质符合历史叙事的要求,是“以诗说史”的良好载体。因此诗词类网络纪录片的内容基本采用“以诗说史”的方式,由诗词勾连诗词家的个人史、地域文化史和时代变迁史等,从深度上探寻中华诗词的天地。
一部诗词集,就是一位诗人毕生的心路历程与人生写照。在网络上广受欢迎的大型历史名人纪录片《李白》,以李白人生重要节点的诗歌篇章,贯穿、勾勒他的一生,再现了这位诗歌巨匠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与浪漫高洁的精神品格。
古人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没有大漠雄浑壮丽的风光,就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佳句;没有黄河呼啸奔腾而去,就没有“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动人诗篇;没有庐山瀑布的大气磅礴,就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丽想象。中华诗词里潜隐着地缘文脉,一首首诗篇串联起来,呈现的是一幅生动的华夏地理版图,表达着缱绻绵绵的人文情感。《诗词之旅》《江南文脉:诗词篇》等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纪录片作品,都以诗词地缘的视角,在诗词品读的基础上进行史海钩沉,探寻诗词背后的地理人文景观。
应该说,在众多网媒中,纪录片在完整度、纵深度和真实度三个层面,超越了其他媒介,与诗词美学、诗词文化传播的初衷最为接近。但是从传播角度上,诗词纪录片仍有提升的空间。目前在网络传播广泛的诗词纪录片仍以传统电视纪录片为主,具有较强的纪录本体意识,采用纪实性话语方式,体量较大,考据翔实,内容专业,追求知识的密度和思想的深度。与纯粹网生纪录片相比,在形式上比较单一,话语庄重有余、网感不足,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词纪录片的进一步传播。
在网络文艺的助力下,中华诗词“曲高”而不“和寡”,正一步步走进大众生活。可以说,网络文艺正携手中华诗词在春风化雨中向阳绽放。当然,网络文艺要真正能够带领大众进入诗词天地,领略人文之魅,读诗词、品诗词,从而增益人生,着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继续辨明方向,不断强化价值引领和思想内涵,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深入探寻中华诗词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品格,并通过新颖的形式、接地气的手段加以呈现,力求与当下的时代风潮和审美趣味相协调,实现内与外、表与里的交融和统一。(作者:赵敏、李健,分别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责编:乔业琼、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