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9:30:58 来源: sp20241122
众所周知,田野考古是考古学和与考古相关的研究工作的起点。田野考古实施项目负责人制,也就是领队制。一个田野考古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领队所掌握的考古学技术、理论、方法的集中展现。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领队并不容易。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需要从事考古发掘两年以上,具备独立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能力;作为组织者之一或主要参与者,要完成过一项以上较为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并执笔完成年度报告。更重要的是,组织和实施考古发掘过程中,他们熟悉了考古学某一领域的前沿问题,能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选定并确定有价值的课题。目前,面对每年上千项的考古发掘,拥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领队资格”的总人数不足2000人。
领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扎根在考古一线。一切问题只有在考古现场才能搞清楚,坐在办公室里是不可能有突破和发现的。“除了雨雪天,都是考古日”。考古领队既要钻在荒草中,用耳朵辨别探铲穿过土层的声音,用眼睛分辨土样特征;又要在探方里“土中找土”,进而精细观察、详细记录。这是对眼力和耐力的极大考验。还有发掘后如何整理、采集标本后如何研究……对于领队来说,任何环节都不能是短板。
新时代,“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每一位考古领队应有的追求。他们既有严谨的实证精神,也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每一个遗址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与古人的千载难逢的对话,因而需要充分获取信息,设置各种课题,才能不留遗憾。以前的考古领队完成了田野发掘,写出有水平的论文,出版了考古报告就算尽职尽责。但如何根据考古所知的遗迹古物,恢复古人之生活概况,将自己眼中的气象万千转化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有力支撑,则需要更多的积累、思考和沉淀。
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例,许多重要遗址都见证了几任领队之间的传帮带。比如,二里头工作队如今的领队赵海涛,接过的是前三任队长的接力棒。日后,工程还将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道路、各个区域文明化进程的特点与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这个重任需要几代考古人薪火相传、孜孜以求。
考古人在领队的带领下,持之以恒地探寻着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为中华文明图谱勾勒精彩一笔面前,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就是常态。每一位领队不一定会遇到值得钟情一生、奉献一生的重大考古发现,但一定会有一个属于自己记忆的“灰坑”“房址”“地层关键柱”。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考古领队都是中华文明的诠释者、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值得更多尊重和敬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3日 05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