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发布时间:2024-11-27 14:27:27 来源: sp20241127

  《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文本、交往与视域》:吴浩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阅读经典文本,在长时段或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也会对作者有深度了解,与其形成精神或现实的交往,受其道德情操、学术志趣等影响。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有两副关于阅读的楹联,令人印象深刻。

  西递履福堂有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宏村南湖书院志道堂有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在某种意义上,这两副楹联是对“何为阅读?何以阅读”之问的作答。前者道尽阅读之效,后者描绘阅读之美。

  每个人都有对“何为阅读?何以阅读”的答案。这本《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文本、交往与视域》集聚了我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思考。“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或可从本体论层面作答何为阅读;至于何以阅读,我提炼出“书与人、中国与世界”的阅读路径。

  阅读的基础在于书,在于文本,阅读的要义也往往在于对经典文本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对各个学科经典文本的阅读、重读乃至反复钻研,都能有“日读日新”的体验和收获。

  阅读经典文本,在长时段或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也会对作者有深度了解,与其形成精神或现实的交往,受其道德情操、学术志趣等影响。阅读者借由文本阅读而神交古今中外贤达名家,达到“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功效。

  在此基础上,依据哲学诠释学理论,文本的视域和读者的视域相交汇,形成“视域融合”。读者个性化的知识、经历与视角在帮助其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在丰富文本的内涵,使其具有全新的意义。如今,视域融合发生的广阔场域即是“中国与世界”。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全球倡议”影响深远……通过阅读,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大门。

  读书知人,读史阅世,这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读王佐良,他深耕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和语言学领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有深刻洞见,他主张的“通过文学来学习语言”“要把文学同整个文化的变化联系起来谈”等观点,今天读来仍有启发意义。读叶嘉莹,她由词体美学意蕴提出“弱德之美”,这是一种在承受压力时坚持理想、坚韧不拔、外圆内方、一以贯之的人格之美,充满温柔的力量。读厉以宁,他以经济学理论阐释中国道路的学术著作,增进读者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路径和内在逻辑的理解,其理论创见与深厚学养、严谨学风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密不可分……对这些学者为人为学的阅读,常使我感动,让我看到学问背后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读书有一个绝妙比喻,把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比作中国古典建筑。在他看来,“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袁枚喻之为厅堂园榭的各类书籍,恰是文本;居于其间,流连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既是对文本的阅读,也是与著书之人的交往;在此基础上,把文本的意义推向更广阔的时空,升华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读书之乐正在于此。这一充溢着书香的比喻生动诠释了: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2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