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同心丨一张医保卡,架起京津冀民生融合“连心桥”

发布时间:2024-11-19 00:53:11 来源: sp20241119

   中新网 2月26日电(中新财经 宫宏宇)“带上一张医保卡,就能走遍京津冀。”如今,越来越多京津冀居民正享受到跨省看病“一卡通行”的便利。

  “异地就医更畅通、医疗资源更流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医疗卫生服务共建共享的写照,也是三地民生融合、民心相连的缩影之一。

  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干细胞移植科病房内。宫宏宇 摄

  就医结算一卡通

  “在北京挂号看病能直接刷河北的医保卡了,可以一键报销,还能用卡里余额来付费!你看,50元的挂号费我只用自付14元。”前不久从河北固安来北京航天总医院看病的尚先生注意到,自己的河北职工医保可以在北京医院实时报销和结算了。

  尚先生表示,自己每年都要来北京复查胆结石,用河北医保在北京看病带来了不少便利。“以后我来北京看病就带一张医保卡,解决了一切缴费需求,省时又省力。”

  无独有偶,对因工作需要经常往返京津冀三地的小黎(化名)来说,京津冀医疗的协同发展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

  “我总爱有些小病小痛,以前在外地拿药还要留下单据事后报销,现在能刷自己的北京医保卡在河北和天津看病了,出差中途再也不担心去医院了。”小黎表示。

  不仅如此,小黎注意到,这两年河北和天津医院里来自老家北京的专家号越来越多了。同时,河北也开不少北京医院的分院,在河北看病也可以“无缝对接”来自北京的专家团队,享受到名医看诊的服务。

  “以前总担心在外地生病不知道挂哪个医生。今年冬天碰巧嗓子不舒服,我竟然在张家口挂到了北京同仁医院的专家号,太惊喜了。”小黎说。

  资料图:雄安宣武医院。  中新社 记者 杜燕 摄

  医疗合作 汇聚合力

  从“看病垫资”到“一卡通行”,从“患者遍寻名医”到“患者不动医生动”,尚先生和小黎的就医新体验都映射出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十年来取得的成绩,三地医疗合作正按下“加速键”。

  2023年4月1日起,京津冀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三地参保人员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这一举措使得“一卡通行”便利惠及更多居民。

  据河北日报报道,自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1月25日,京津两地来河北异地就医已达到312余万人次,同比增加287.57%。而在2023年1月1日至11月25日,河北到京津异地就医达到了440.551万人次。

  此外,截至今年年初,京津冀开通普通门诊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已分别达到3339家、5392家和1432家;开通住院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分别为773家、4447家、460家。

  不仅如此,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医院合作不断深入,助力医疗资源共享共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友谊医院等在京医院与河北、天津医疗机构通过专家出诊、会诊转诊、授课指导等形式展开合作,实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我们定期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专家来坐诊,还有一些合作的北京名中医,如果患者有需求,我们也可以帮患者联系医生来涿州看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涿州分院检验科的医生小林(化名)告诉 中新网 ,北京医院“开分号”和专家前来坐诊在涿州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患者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就医。宫宏宇 摄

  架起民生“连心桥”

  医疗服务,关乎民生。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始终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医疗等领域互融互通,惠及民生的点点滴滴,将更多民众纳入“同心圆”,

  在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不少住户都是来此休养或养老的京津居民。在这里,住户们既能够体验京津冀间便利的交通,一小时“串门”京津冀,与家人时常团聚,也能沉浸在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中,享受丰富完备的养老设施。

  “健康养护中心的环境很优美,比城里敞亮,附近有好几家三甲医院,想回北京开车半小时就到了。我们来到河北也不觉得离开家了。”来自北京朝阳区的马先生对 中新网 表示。

  在马先生的养老体验和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发展的背后,既有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十年建设的累累硕果,也有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的显著成效,十年来三地环境质量同步改善,京津冀医疗、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如今,京津冀地区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基础和保障。同时,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也走过十年,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达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更多惠民利民的蓝图已经变为实景,更多“健康红利”“幸福红利”正流向亿万民众。(完)

【编辑:李岩】